雕塑资讯

心若改变,则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人生改变

查看内容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2022-6-13 11:30|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1059| 评论: 0|原作者: administrator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文 / 陈晶、许蓉芳(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沉浸式设计是展示空间体验的高级阶段,本文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探讨事件型纪念馆设计中有关空间造境、体验入情、心理反思的沉浸式设计表达方式,通过场景营造、多感官包围、互动叙事等形式构建多层次的沉浸式体验情境空间。试图在为受众创造多层次体验的同时,强调受众的参与和激励,以达到传递历史事实、精神教化和认知提升的作用。旨在跨越设计学科的界限,探究纪念性空间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并开拓事件型纪念馆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沉浸式、空间叙事、情感、事件型纪念馆

事件型纪念馆是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而设立的纪念展馆,是将叙事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的具有特殊纪念功能的空间。其以再现历史事实、承递集体记忆、感化启迪后人等为目的,这也是事件型纪念馆的现实价值和研究意义所在。传统纪念馆的表达方式大多直白且生硬,以陈列设计为主的设计由于过于关注知识的呈现,造成体验单一、互动性弱、缺乏对受众的激励和挑战,而忽视了与空间内涵的契合与平衡,最终难以满足参观者日益多样化的体验需求。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纪念性的理解越发趋于细微且抽象,不仅追求心理情感的丰富刺激和微妙表达,同时又需兼顾多元情感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与纯粹的功能空间相比,事件型纪念空间追求的是与精神和哲思相关的情感认同。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1  沉浸式体验三层次

因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肩负着纪念功能和精神教化重任的纪念馆迎来了体验化的新时代。沉浸式纪念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情境体验展览形式,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受众将不再是单调乏味地获取信息和教育。他们将在空间场景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领悟纪念馆的精神内涵,以达到纪念的目的。这种展陈方式,不仅在空间上对展陈空间做出了突破,更是对场景叙事、展示互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美学追求。

一、沉浸式体验的三个层次
沉浸式体验是一种集合视、触、听、嗅觉的全景式交互体验,使受众沉浸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事件型纪念馆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目标,即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通过呈现历史事件唤起社会群体的记忆,引导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念,进而获得情感的教化。但单纯的感官体验,并不能获得持久性的沉浸状态,达不到认知与精神的沉浸状态。对沉浸体验的概念进行分层剖析,笔者将沉浸状态分为三个层次:感官沉浸体验、情感沉浸体验和心理沉浸体验(图1)。
观众进入空间的感官愉悦体验为现在时状态,是一种感觉输入的浅层加工,浅层加工是刺激物的物理外观和构成;观览的过程中通过与展品及空间的互动,观众开始提取过去的记忆与感官刺激带入的情感对其进行中度加工,获得情感的共鸣与唤醒;最终把思考融入其中,形成认知与情感上的深度加工,储存为新的体验、认知记忆。[2]这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审美体验,在创造新的体验记忆同时也实现纪念空间的教育和感化职能。

二、空间造境
事件型纪念馆作为展示特定信息的媒介,场域空间记录着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场域给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叙事空间,因此叙事过程中场域对叙事有着三种基本功能:气氛渲染、记忆传递和情感互动。为了达到沉浸式设计空间,纪念馆设计需具有场所空间和叙事内容,通过空间布局、路线规划、色彩调配、光影营造、交互装配等设计元素,构建出具有特殊纪念功能、集叙事与情感表达于一体的沉浸式纪念馆。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2  新冠疫情纪念馆参观动线图(一层)新冠疫情纪念馆参观动线图(二层)

1.场所营造:场景功能主题与空间氛围的匹配
新冠疫情纪念馆选址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南面,华南海鲜市场作为“风暴核心”,具备识别标帜的价值,总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的二层空间。主题概念是其叙事建构和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本案设计由新冠疫情事件本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申而来,将“警示、缅怀、纪念”作为设计目标任务,以“双向救赎”为主题,意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双向救赎。采取单线串联型展区布置(图2),提出了:空间秩序——一条参观流线;内容叙事——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八个展陈专题;互动沉浸——三层递进式沉浸体验的方案思路。将人体肺部元素加以提炼为空间形状及布局,内部流线也似血液走向从左肺叶流向右肺叶,应用到参观流线的设计中,营造迂回探索的空间效果。
2.叙事空间营造:以叙事的形式引导设计的过程
展馆空间通过叙事形式引导设计的过程,让观众能通过叙事线索找到展馆中的展示逻辑,使得展示空间的子空间得以联系,同时也加深了参观者的探索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观展持续性体验。
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单线式串联的叙事结构。以中国抗疫时间线作为切入点,由“见证—溯源—纪念—缅怀—反思”的故事线,共分成八个主展区:“逆向穿梭(入口)”“索引承文(序厅)”“病毒来袭(科普厅)”“记忆重现(多功能厅)”“与毒鏖战(抗疫厅)”“追远缅怀(祭厅)”“若水沉思(冥想厅)”和“反思长廊(留言区)”。八个展区相互串联,围绕“双向救赎”的主题,各表其态。在空间的分布上,依照线索引导参观者通过收藏历史见证、追溯疫情发展本源、纪念共克时艰精神、悼念逝去生灵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故事线索来重塑重大流行性疫情记忆,让每个参观者作为个体进入宏观的环境背景中梳理思考、重新理解新时代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而引导人们产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识,并由此延伸反思未来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通过空间的位移,用片段式场景的拼接,使受众自然而然地被引导而沉浸在互动叙事情境中。

三、体验入情
单纯地通过感官刺激是很难长效地维持沉浸状态。情感体验是纪念馆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情感与空间结构相对应,并得以铺设和展开,从整体宏观布局、空间环境组织,乃至到细节的处理,都是出于某种情感的考虑和贯穿,其是一条感情发展衍变的线索。
观众体验主要是通过“参与——感受——思考——认知——反馈”的外部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体验闭环。当物理空间得到满足,即感官模块受到刺激时,便会触发情感模块,进而影响心理体验。观众进入设计者所营造的时空中,结合展品特点和新媒体技术,沉浸在一个全方位、实时互动、持续有效的体验空间中,以达到深度沉浸的状态。在具体设计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核心思想须明确,场景营造、形式语言的表达要与展馆所要表达的情感诉求相匹配。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3  符号的象征与联想

1.形式语言的表达:符号的象征与联想
在纪念性空间中,设计形式语言的表达是通过设计者对事件本身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哲学思辨等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联想与思考。
新冠疫情纪念馆将盾牌、口罩、肺、血管、雕塑等元素符号(图3)应用到空间中。在借鉴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新冠疫情这一主题相融合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其深刻的情感价值。建筑外观正面呈三角形状,似一只戴在鼻子上的口罩;俯视呈肺部形状亦或是防御的盾牌,寓意着保护人类的肺部。
在入口处,以20米的狭长通道形式,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设计投放迎面而来逆行的医护人员、军人、志愿者影像,与入馆的参观者形成逆向而行的鲜明对比,象征“逆行者”的大爱、无畏的情感内涵,两侧墙砖上篆刻着逆行者的“姓名墙”,意在让后世铭记共克时艰的英雄人物;“病毒来袭”科普厅用红色透明玻璃管从四面将肺部雕塑吊起,玻璃管上穿插着病毒体、蝙蝠等新冠病源,玻璃管代表血管,病毒细胞、蝙蝠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侵蚀着健康肺部。周围落地展柜中摆放各种以玻璃钢材料仿真做成雕塑病毒,通过玻璃艺术模型、病毒信息卡,介绍病毒知识,结合数字技术的光影、音效在展厅中呈现。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4  新冠疫情纪念馆情感线索图

2.情感贯穿:引导情绪走向
空间采用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图4)形式来设置观展流线,并引导观众的情绪走向。首先,参观者通过狭长的“逆向穿梭”入口,情绪逐渐沉寂并投入到纪念馆所营造的氛围当中;依次经过“索引承文”序厅、“病毒入侵”科普厅、“记忆重现”多功能厅,参观者的情绪随着环境的层层转接而逐渐加深;直至“与毒靡战”抗疫厅感受抗疫的场景,情绪达到整个纪念馆的高潮部分;再进入“追远缅怀”祭厅,参观者的情绪瞬间达到悲伤的制高点;最后经过冥想厅和反思长廊,参观者的情感随着构建的事件叙事情节不断积累,最终达到升华。
3.节奏与形态:引导观众的情绪起伏、共鸣
历史事件的表达,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空间的节奏、空间形态尺度等要素,在空间序列中引导观众的情绪起伏与共鸣。在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中,以“吸引—激动—紧张—压抑—振奋—哀思—平复—反思”的情感节点设置,引导观众情绪的节奏与起伏,最终将观众带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共情体验。整体空间处理多变灵活,通过不同高矮宽窄,不同开敞程度的空间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根据精神运动和心理暗示原则,围绕着线条变化、异形组合展开。如通过顶面灯光造型,不同的光影视觉效果,让人产生畏惧紧张心理;地面絮乱的线条犹如混乱的情绪,忽明忽暗的灯光与不规则曲线,表达不同的紧张情绪;错乱无序的线条和规则的圆形灯带线条形成对比,呈现出不同空间中不同的视觉感和心理暗示。色彩应用方面,选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的色彩表达,通过由深灰到浅灰再到深灰的色调调节,配合心理情绪的起伏变化,表达空间的情感氛围。地面与墙面利用水泥灰原色,展现了冰冷与哀伤的主基调。厚重的质感为整个纪念馆的压抑和悲伤的基调铺垫。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5  “逆行穿梭”入口效果图

吸引——“逆向穿梭”入口(图5),设计概念来源于“逆行者”,通过20米的通道,下宽上窄的空间处理,增强纵深感,形成紧张肃穆的氛围。入口处的间距稍长,为后续主题空间做好铺垫,此类相对封闭的空间,立刻将观众带入沉思和聚焦的氛围。两侧墙砖篆刻着逆行者姓名,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投放迎面而来的逆行医护人员、军人、志愿者形象,与入馆的参观者形成逆向而行的鲜明对比。通过“逆行者”、姓名墙的情境,人们仿佛步入中国2020抗疫现场,激发人们的探索之欲。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6  “索引承文”序厅效果图

激动——“索引承文”序厅(图6),空间方正、宽阔高大,传达出肃穆庄重的感觉。展示抗疫英雄雕塑,浮雕墙用写实的浮雕、线刻等手法,将抗击疫情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画面记载下来。左右墙体以凹凸不平的混凝土材质增强空间层次感和严肃庄重,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震撼与激动的情感。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 ...
图7  “病毒来袭”科普厅效果图

紧张——“病毒来袭”科普厅(图7),通过交错的线条,传递出一种不安、凌乱之感。该展厅的中心用红色透明玻璃管从四面将肺部雕塑吊起,玻璃管上穿插着病毒体、蝙蝠等新冠病源,玻璃管代表血管,病毒细胞、蝙蝠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侵蚀着健康肺部。空间颜色上整个空间延续冷灰色调,配以小部分的红蓝色调,配合灯光和烟雾效果赋予空间浓厚的设计感。地面跳跃、絮乱的线条体现了这个空间的压抑、凌乱的心理指向,使人产生紧张和抗拒心理。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8  “记忆重现”多功能区效果图

压抑——“记忆重现”多功能区(图8),顶面设计上呈起伏变化,运用抽象灯光装置,空间颜色为深灰色调,较之前的空间更凝重、压抑。空间前后纵深感更强,如同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让人产生压抑和紧张的心理情境。
振奋——“与毒鏖战”抗疫厅(图9),位于建筑的二层,以“病毒星球”的装置造型,激发参观者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通过光影艺术装置等现代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知抗疫的艰辛。由无数病毒体组成的“战”,影射出中国民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以圆形的造型装置元素象征凝聚、团结,整体延续冷灰色调,同时提高了空间的亮度,加强了空间的严肃性和振奋感。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9  “与毒鏖战”抗疫厅效果图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10  “追远缅怀”祭厅效果图

哀思——“追远缅怀”祭厅(图10),向天空开放,空间高度达6米,整个空间开阔、平和。由砖块制成的波浪漏斗结构,使自然光进入室内,形成空灵空间效果。以巨石阵为元素加以演化设计,运用到祭厅空间,表达纪念牺牲的战士之祈祷与缅怀。混凝土砖上分别刻有遇难者的姓名和死亡日期,地上投射着祈福的符篆,整体营造出肃穆庄严的祭悼氛围。
平复与反思——“若水沉思”冥想厅(图11)和“反思长廊”留言区(图12),通过弧线的空间围合方式,表达平和、安静、安全的场所氛围,整体空间采用流线型,体现了这个空间的流畅。参观者回顾整个体验的过程,经历完疫情的过程到祭厅沉淀后心情平复,营造冥想和反思的空间氛围。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11  “若水沉思”冥想厅效果图

四、心理认知——通过挑战唤起思考
要产生深层的沉浸式体验,需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结合受众既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展示手段和媒介,不断激励受众探求知识、获取新知识。即从展览的空间环境出发,结合展品的特点和新媒体技术的特性,向观众呈现多维度的沉浸体验。
1.增加空间的互动与参与感
在入口处,即让入馆参观的群众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大于1.5m的隔离状态,为参观者配发距离感应器;在抗疫厅,放置模拟真人的医护人员塑像,参观者可体验全套防护装备的穿戴过程;冥想池实时信息展示出新冠疫情暴发的关键节点,地上投射疫情风险地图,设置多点触控感应系统,观者踩在对应的点上,按红橙黄蓝等级显示疫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互动的形式,调动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
2.融入游戏机制
在科普厅,通过通关答题闯关方式让参观者巩固防疫知识,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通过游戏的形式,将新冠肺炎的类别、病毒形态、危害通过游戏闯关的方式融入趣味性与互动性。

事件型纪念馆的沉浸式设计研究——以新冠疫情纪念馆设计为例
图12  “反思长廊”留言区效果图

3.让观众参与构建展览内容
在反思长廊的醒目地方,设置一个电子留言的展项,观众通过触摸屏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防疫抗疫寄语”将整个参观体验进一步升华。这些被显示在大屏幕上的话语同时也成为展览内容的一部分,将带动所有现场观众的共鸣,让观众也成为参与构建展馆建设的元素。

结语
面对公众的需求,事件型纪念展馆已逐渐从“以展品为主”的单向式传播方式逐渐向“以人为主”的传播方式转型。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沉浸式纪念展馆设计不断丰富,将传统以视觉观看为主的展示,升级为集合听觉、触觉乃至嗅觉的多感体验。[3]基于多感官体验的沉浸式设计,进一步激活观众的感官系统和认知系统,使观众全身心投入到展馆体验中。新冠疫情纪念馆构建了基于叙事逻辑的设计框架,旨在增强空间体验和纪念情感的表达。在公众体验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设计表达方式对于现代事件型纪念馆的数字化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命的心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方海.无墙:博物馆设计的场域域叙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76.
[3] 温京博.数字媒体介入下的博物馆情境设计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2):88-92.
[4] 彭小娱.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科技馆展品与展示空间一体化设计应用研究[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6(03):71-71.
[5] 庞璐.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闽江学院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项目编号:MJU2021KC501),2021年闽江学院校长基金项目“事件型纪念空间设计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3952021084)。


内容页面Content
联系方式Contact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济阳街道
工业园区内
邮 编:250100 咨询热线:0531-86088560 业务手机:185-60099969 传 真:0531-86088560 邮 箱:ytl8005@sina.com
返回顶部